[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]
[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]
优秀孩子是优质教育的成果,问题孩子是问题家庭的产物。
在化焦虑为力量的过程中,家长要清晰地认识到,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,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人。
父母错误的陪伴方式,有可能毁掉了孩子的努力与潜力。
与其焦虑“起跑线”,不如少加点班,少看会儿手机,多陪陪孩子。相信你能给的,辅导班给不了,老师给不了,老人和保姆也给不了。
切莫等到孩子与自己“不亲”、教育孩子“油盐不进”时再悔之莫及。毕竟,“起跑线焦虑”的靶子在终点,有父母的爱和温暖陪伴的孩子,才能跑得更快更远。
真正优质的陪伴,不在于时间的长短,而在于陪伴的质量。
陪伴孩子要“用心”,而不是“用力”。用心关注,用心倾听,用心帮助,只有父母用心了,才能帮助孩子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
相信种子,相信岁月。埋下种子,以日以年;守望岁月,静待花开。
《孩子,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,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》,最近,这样一个帖子传播甚广,再一次触发了一些年轻父母焦虑的神经。是的,“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成了很多家庭的座右铭,看看周围一脸焦灼的年轻父母,再看看热火朝天的早教、培训市场,你就知道“起跑线焦虑”多么令人神伤。焦虑一定是坏事吗?未必。俗话说,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有“起跑线焦虑”之心,起码说明重视教育。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,老百姓重视教育,于家于国都是好事。反倒是那些认为自家孩子“树大自直”,不闻不问乃至骄纵溺爱的,更让人担忧。其实,“起跑线焦虑”古已有之。否则,孟母为何三迁?为何“子不学,断机杼”?为的正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就拿“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,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”来说,“翻译”成古文,不就是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?不就是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?不就是“父母之爱子,必为之计深远”?不管是古代受追捧的少年天才,还是当代令人羡慕的“哈佛女孩”,重视“起跑线”,绝非新鲜事。古人尚且望子成龙,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,一个孩子寄托着全家的希望,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,再正常不过。因此,现在要探讨的,不是“起跑线焦虑”要不要,而是如何控制焦虑,变压力为动力;不是揠苗助长,“花儿未开硬掰开”,而是如何尊重孩子成长规律,因势利导;不是让大人的虚荣变成孩子的负担,而是如何分清“进取心”与“攀比心”;不是在焦虑中丧失清醒,而是如何避免市场裹挟、商家忽悠。在化焦虑为力量的过程中,家长要清晰地认识到,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,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人。当你为孩子的考试患得患失、坐立不安时,怎能期待孩子处变不惊,每临大事有静气?当你为一分得失喋喋不休、忧心忡忡时,怎能期待孩子放松心情,重整旗鼓?当你重视分数胜过学习过程时,怎能期待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平时学习上,而不是为了一场考试紧张到怯场?在“起跑线焦虑”中,有一种现象发人深省。家长们焦虑择校,焦虑分数,焦虑孩子在学校的表现,焦虑“别人家孩子”比自家强,却很少有人焦虑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陪伴。有的认为有钱就能买到教育,于是,置孩子于不顾,拼命工作,努力挣钱,把孩子的学习交给学区房、名校,把孩子的成绩交给老师、培训班,把孩子的欢乐交给玩具、同学,把孩子的陪伴交给老人、保姆,把孩子的营养交给食堂、小饭桌……最好的老师是父母,最好的教育是陪伴!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,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的,智商、社会条件、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,那就是“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”。父母的陪伴,不但能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打下高智商、高情商的基础,更能因融洽的亲子关系让你的教育“入脑入心”。现实也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,在学校里,“问题少年”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有一个不够温暖的家庭。至于留守儿童引发的问题,无一不和“缺少父母陪伴”有关。与其焦虑“起跑线”,不如少加点班,少看会儿手机,多陪陪孩子。相信你能给的,辅导班给不了,老师给不了,老人和保姆也给不了。切莫等到孩子与自己“不亲”、教育孩子“油盐不进”时再悔之莫及。毕竟,“起跑线焦虑”的靶子在终点,有父母的爱和温暖陪伴的孩子,才能跑得更快更远。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6年10月20日 17 版)优秀的孩子,都是家长陪出来的
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,从小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。父母及时表扬或督促孩子,让孩子发扬长处,弥补短处。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,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,共同成长。考试,不仅仅是卷面上的知识竞技,更是教育投入的比拼。优秀的孩子,一定是父母“陪”出来的,所有家长都要知道。一位教育专家说过:优秀孩子是优质教育的成果,问题孩子是问题家庭的产物。父母错误的陪伴方式,有可能毁掉了孩子的努力与潜力。陪伴,不只是陪着这么简单。如果家长一边陪孩子,一边做自己的事情,就等于没有陪伴。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,动不动就发脾气,对孩子又打又骂。只看到孩子的差,看不到孩子的好,失去耐心的陪伴,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“毒药”。有些家长很敷衍,不管孩子做什么,一句“好的”、“知道了”就应付过去了。对于3-12岁的孩子,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,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父母总是说教,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。当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的时候,孩子就会用情绪保护自己。孩子并非机器,不是我们付出了爱与关心,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馈。陪伴是个很复杂的概念,父母陪在孩子身边,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么,需要什么,害怕什么。只有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,父母的陪伴,才是有效的教育。真正优质的陪伴,不在于时间的长短,而在于陪伴的质量。用心关注,用心倾听,用心帮助,只有父母用心了,才能帮助孩子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不要打击孩子,不要一味指责,不能高高在上,哪怕是自己的孩子,也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与信任。
真正的陪伴,是和孩子做朋友,我们都要放低姿态,互相尊重,彼此包容。和孩子沟通时,一定要注意措辞和态度,讲明道理,切忌发火、给孩子贴标签。有些道理我们都懂,但孩子未必就懂,所以要花更多的耐心来教育孩子。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100分,有孩子登上第一名,就要有孩子在路边鼓掌。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,孩子还有很多可能性。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,找到最合适的成长道路。董卿说过: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首先你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。父母陪伴孩子的过程,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的过程。以身作则,言传身教,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最优秀的父母,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步,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,做好孩子的引路人。爸爸是高中班主任,工作非常忙,每天早出晚归,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。于是,儿子把想跟爸爸说的话都写在纸条上,然后贴在门口或茶几上,纸条上既有他的心里话,也有他想问的数学题。爸爸看到,就会在纸条上写下回复,父子两人虽不能“朝夕相处”,却可以“纸条传情”。小小的纸条,承载了父子的肺腑之言,也记录了孩子的成长历程。记得一位作家说过:“父母”这个角色是有有效期的,而且很短,只有十年。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,教育无法重来,每位父母,都必须对孩子亲力亲为。陪伴并不需要“大把”的时间,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,只要父母做到全心全意,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注,就是成功的陪伴。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,却不知道,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。有一句话说得好:父母和孩子,从来都是一种相互成全的状态。父母为了孩子,固然是拼尽全力的付出,而在孩子这里,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世上最完全的依赖、信任和爱戴。哪怕我们在外一事无成,可回到家里,我们还是孩子的父母。“父母”,就是我们一生最光荣的称号。趁着孩子还未长大,趁着我们还未变老,好好陪伴,用心教育,努力成就孩子。教育好自己的孩子,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,也是任何成功都无法超越的荣光。如果不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,等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再去纠正他,会让孩子做作业的效率就直线下降,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。成绩明显低于班级平均分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做作业速度慢。所以一开始不要求正确率,只要求速度,严禁边做作业边玩,尽量做作业中途不吃东西、不上厕所。先做他不擅长的作业。这个阶段切忌把追求成绩错误地表现为要孩子当第一名,更不该只重视分数高低和名次,使孩子错误放大成绩的意义与重要性。鼓励孩子追求"自己的最佳表现""跟自己竞赛",让孩子了解成绩是一种自我检验而不是分数、名次的追求。小学一二年级还要培养孩子每天朗读、写简单日记的习惯。总之,一定要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。小学三年级的学习习惯直接决定高考的学习成绩,小学三年级和高二成绩相关系数为0.82,重要程度不用多说了。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,这时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,所以又是一个不稳定的阶段,孩子在一二年级养成的良好习惯一定要加强不能放松。三年级后不用跟一二年级一样再坐在旁边陪伴孩子做作业了,他们开始主动积极的接受新知识,但你要教会孩子做计划表、整理错题、做笔记。1.语文: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阅读计划表,记录每个月的阅读字数。中年级也是孩子写好作文的关键时期,平时孩子写日记要引导他多写生活中发生的事儿,多描写细节。2.数学:从三或四年级开始,如果孩子学习轻松,喜欢挑战,那么可以学点奥数,但是千万不能强迫。学奥数要抱着训练态度和平常心,但不是指随随便便应付,学奥数最难得的是坚持,首先家长要坚持,做好情绪的疏导,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既然选择了就坚持,既然坚持了就努力做好。3.英语:三四年级英语是从听说到读写的过度期,平时多看看英文绘本,要求孩子拼写单词等。三四年级开始教孩子画重点、整理错题本、简单记笔记。记笔记和找重点是相辅相成的,但是要让孩子尽量做到边听边写,记多少算多少,千万不要为了记笔记而错过老师的讲课内容。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以后,不用再过问课业细节了,只要在他偶尔犯懒的时候提醒他,遇到挫折的时候鼓励他,在他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时跟他一起寻找方法,是不是很轻松?这时候孩子有了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是不是很感概"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"这句古话?以后初中高中你也同样省心的。1.语文:语言素养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,小学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,进入初中语文再差也不会差哪去。小学学过的或者要求必备的古诗词,最好分类整理一下,并定期朗读背诵,做到滚瓜烂熟。成语和文言文词句积累一定要知其意识其字,并且要体会文言文的语感。2.数学: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家长尽量让孩子去学奥数,不管孩子学不学得好,肯定不会让孩子越学越笨!那些学过奥数的孩子进入初中以后,他们的思维明显比没学过奥数的活跃,新知识接受能力也比他们强,这些孩子便越学越带劲,考试分数就慢慢拉开了距离。数学考试也是以中考为标准,很多题都是中考原题。都是找规律、周期循环、图形数数、简便计算、定义新运算、数列求和、方程解题等等......运算律尤其是分配律要反过来倒过去地会运用。总之小学奥数的知识多学一点最好。小学里的所有几何知识(图形知识)一定要学好,初中才不会苦恼,小学的几何与初中几何联系得很紧密。现在初中英语虽然从字母学起,但进度很快,还没消化又讲新课,作业全是课外试卷,周末更是几大张。建议在小学将英语学得扎实点,学得多一点,进入初中英语学习也会轻松许多。小学英语听、说、读、写、背一样都不能少,不然就会变成老大难科目。从小学到中学,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跨度,无论在学习习惯还是学习方法上,都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,在这个转变中,家长的角色也至关重要。无论您有多忙,以下这5件事不得不做。面对陌生的同学环境,想要适应,真得需要一段时间,适应时间的长短则和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关系。这个时候,家长要提防两种极端心态的产生:一是经过漫长的暑假,心早就"飞"了,还会觉得初中学习会和小学学习一样简单,因此漫不经心;二是对初中学习过于担心,生怕自己会落下。前者需要家长的"醍醐灌顶",强调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一定的难度,后者则需要家长更多的鼓励和信心的给予。2.确立目标——对比近几年中考形式,辅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。中考的考试范围、考试政策,不同学校的录取分数线,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,作为孩子的"大后方",家长需要在这些方面花些时间和精力,平时可以多关注一些官方或教育类的网站。参考往年的中考分数线,可以帮助孩子基本确定一个努力的方向,把每一步走得踏实。3.充分了解学校制度、基本规范、考试选拔等等都要提前弄清楚。很多家长就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进入该校的高中部,才进入该校的初中部的,因此要及早了解相关学校直升高中的选拔标准。到底要符合怎样的条件;是按总成绩排名;对具体学科的成绩是否有要求;具体名额的分配又是怎样......这都是需要家长提前考虑的问题。及早的了解学校的相关制度,为孩子的初中学习尽可能的创造条件。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,影响孩子的高中升学。从现在起,做到心中有数,随机应变。需要强调的是,和老师沟通并不是为了以后给"打小报告或者""探听孩子底细",家长要把这个态度摆正,不要给孩子留下随时受监视的感受。尤其对寄宿生来说,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,家长要做到对孩子了如指掌必须通过与老师这座桥梁。这里的老师,除了班主任老师,还有各任课老师。毕竟中考是一个综合的选拔性考试,与老师沟通,主要是为了避免孩子过度偏科,了解孩子的心态变化,并且积极配合老师。孩子到了初中阶段,已有了自己的想法,"不听话"那是家常便饭。这个时候,家长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样呵斥或者动手了,需要的是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。能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,这个是关键期,家长不仅要做孩子的镜子,更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,多向优秀的家长取经,改变之前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。初中对孩子来说,是一个新的起点,对家长来说,更是万里长征的重要一步。要想下好这盘棋,必须把每一步都走好。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远,作为家长,我们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。根据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,帮孩子成才、成人!文章来源:未来教育家杂志。守望新教育尊重原创,版权为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